February 27, 2018

奧地利的D簽、入學需要的文件證明


前情提要,12月確定上奧地利的BOKU大學,這時候才開始準備簽證跟入學等等資料,實在是有點趕(2月就開學),這些文件大概花掉半個月到一個月才湊齊,說是要跑台的大地遊戲完全不為過。文件分為申請簽證、入學後要註冊時作為附件的文件。這邊做一下小整理,大腦是要拿來記真正有意義的東西啊,寫完我就要把他從腦袋刪除了。

表1: 抵達奧地利前後七天要搞定的東西


文件證明:因為一開始不太確定真正的流程,時間上又不允許我重跑,總共做了10個文件證明,有幾個是多做的,浪費錢 -.-"。如果有人看到這篇文章至少可以省下一些吧。文件證明流程如下,少一個都不行。曾經在網誌看過有人拿正本跑去外交部居然可以收,只能說我運氣不好,外交部的承辦把我打回去,只好退回第一關,民間公證。


Ø  文件公證、認證費用

1.      Certification: 民間公證人:英文原文文件公證 700 NTD/份,第二相同文件400 NTD/ (必須連申請日期都一樣才叫第二份)。耗時:總共大概要 1-3天,比較花時間的應該是學歷跟課程,他們要打電話回學校去確認是否屬實(當正本是假的就對了)。

2.      Authorization: 外交部認證:正版文件皆須公證才收,400 NTD/份。耗時:普通件兩天,急件隔天。

3.      Legalization: 入境國駐台灣辦事處認證:40 Euro/ ~ 1400 NTD/份。耗時:當場取件,只有早上辦公喔,別下午去。






March 17, 2017

徒步旅人 - 預算

提供我的預算建議

預算
預算這部分應該分1)裝備、2)住宿、3)生活費(含飲食及交通育樂)

1) 裝備:全新手的話(以下以台幣, NTD表示)
我鼓勵不要帶小推車,空出雙手拍照、跟小朋友握手、追小孩、這樣有路況時比較容易應變,例如走進小路卻有大車來,要上樓梯、走古道等。
因此裝備就要全上身,由於我是自己背所有裝備,9成是自己搭帳篷,含食物跟相機大約在18公斤~22公斤(看背包負重能力),身體的負重能力大概三天就習慣了,其實也只有出門前會秤,其餘都是隨便猜。
如果要全部重頭買,裝備大概一萬至兩萬上下,不需要買超過我建議的單價太多,
帳棚四千、背包三千、鞋子兩千五、睡袋+睡墊三千五、炊事裝備的話就是爐頭三千,鍋子一千,水袋+水壺一千、頭燈一千五。

飲水
喝水用水袋,急用用水壺。
我是準備三種裝水的容器,400ml寬口水壺(急用時使用),1.5L水袋(熟水)、5L水袋(生水)
用水袋接水管喝水,渴了不用下背包,吸一口含著,幾秒後再吞下,這樣非常省水,大概一天1.2L就夠了。不過看人,我跟女友都是駱駝。如果自認是吃水怪獸,可以考慮這方法,畢竟水很重。
水壺,帶400ml左右的寬口(5~6cm寬吧)水壺,有飲水機能裝水又不想掏背包時好用,接瀑布/溪水裝來過夜會用到。下午休息的時候,就可以把晚餐難煮的澱粉泡進去,有時想要吃義大利麵會用水壺泡著,泡生米等著煮也會用到。還有,有次不小心掉進咬人貓叢,尿尿在水壺裡面,把毛巾泡進去,用尿來敷患部,大概是這種用途。

炊事
為了燃料補給方便性,還有燃料的體積(單位熱值)等等因素,我選擇汽化爐搭配黑鋁鍋。汽化爐的好處就是燃料取得方便,去漬油就在加油站買(請買綠罐比較不臭),黑鋁鍋是導熱快省燃料,當時"系統爐具"正當紅,就是炊事系統以省能源的高效率燃燒為設計原則,在鍋子下方加一堆導熱片增加吸熱面積,概念就是如此,現在汽化爐應該設計的更有效率了吧。

然後爐子火力雖然頗重要,不過照系統爐具的邏輯,發熱效率跟可以煮更多分鐘數,更多公升的水對長天數行程是相對重要的。若是貪圖火力旺,很快把燃料燒完,反而要帶更多燃料,是不划算的。

衣著+雨具
雨具最好用的還是雨傘(輕便折傘即可),第二選擇是斗篷式雨衣(身體側邊樓空那種)。Gore-tex不值得在平地用,空氣中都是灰塵,我的貴森森的防水外套回家之後手洗三次還是全黑的水,第四次才好一些。雨褲不用帶。
上衣就跑步用的短袖排汗衣+袖套、褲子選兩截褲自由度高。

2) 住宿, 其實是為了充電
抱歉無法提供建議,我都自己搭帳篷,但是可以提供如何省電。
a. 帶紙本地圖:紙本地圖可以縮印,把需要的路線事先標註,也可以判定補給點、加油站之類的距離,總之紙本地圖只是不能馬上告訴我們人在哪裡,但這並不是很重要,其餘電子地圖能做到的紙本也都可以。
b. 帶功能型手機:古早時代還沒有吃店的智慧型手機,那時期手機可以待機7天以上,但我還是會關機,有需要傳簡訊即可,印象就是很久才需要充電,在路上也不用擔心一直要找插座。也如此若有借宿常常忘記充相機之類的。
c. 帶單眼與手動鏡頭:跟微單和手機比起來,單眼的每顆電池可拍張數比較多,在構圖的時候也不需要使用LCD來顯示畫面,也因為開機與對焦快速,很快又可以關機。我甚至帶數位單眼+底片機(雙機流),算好一次性電池用量,就可以上路了。

3) 生活費:含飲食及交通育樂
a. 飲食:這就看個人想過怎樣的生活,因為旅費都拿去買裝備,我又走窮鄉僻壤的路線(五天補給一次),加之中午為了省時間,我是不開伙的。就把早餐多煮一份,或是帶些乾糧,這樣好處就是算食物剩餘天數比較簡單。
我的食譜大約就是晚上煮150g的米,75g做晚餐,另外75g做隔日的早餐(稀飯or飯糰)+午餐(飯糰)。手邊有什麼菜就丟什麼菜進去跟米一起燉,就變燉飯。
b. 交通:我會攔便車,也為了趕進度(跟朋友約之類的、或女友要回職場之類的)會搭公車(公車印象就一兩次),也會為了天氣不好先繞過蘇花,待天氣好轉再回來走而坐火車。也因此我帶了機械式計步器來計算真正的行走距離。
育樂:含逸樂品、天氣熱買個冰不為過吧!參觀展覽館的門票也都是有付的。

應該全齊了吧。
至於費用,以這樣的走法,裝備兩萬內、生活費抓五千/月,很寬鬆了。

December 11, 2016

春陽拉拜阿嬤拜訪

以下為速寫筆記,有些亂。
您好,我是dusum,就是你的兒子。
早在漉漉出生兩個月時,lavai vivi幫我們孩子取名為dusum,依她的大兒子取的,而我叫away,與她的二兒子同名,俐璇則是lavai,與她自己同名。賽德克取姓名的方式是自己的名在前,父親的名在後,表示家族與傳承的意思,所以漉漉的賽德克全名是 dusum.away。

今日(2016/12/03)上來春陽跟 lavai 聊天,最後被留下與其家人用餐,lavai 阿嬤是賽德克人,平常吃的內容也跟漢人差不多,除了一道野味。漉漉的食慾一向難以捉摸,媽媽煮的通常是玩具不是食物,在這裡,漉漉再次被稱讚很乖很會吃(?),在一堆奔來跑去的小孩中仍淡定吃完自己的那一份,悄悄的隱藏自己是外星生物的跡象。

dusum是天池山莊的前莊主(1993-2003),找我晚上去泡茶,然後我就睡不著了。dusum很好聊,而且也不喝酒(不然我兩杯就倒了),他只說二十幾年前就把酒喝完了,現在只喝茶,dusum泡的茶好喝。我們聊周遭幾個村落各自面臨的環境問題,清境對春陽的水污染/水資源問題,春陽歷年的風雨還有過去四五十年來下過的雪,說到最近幾年溫度沒有這麼冷了,過去春陽四季分明,現在夏天變得很長(喝茶的都知道夏天不產茶),霧氣不再下午就升上來,種出來的茶都不好喝了。

接著聊921時這裡怎麼應變,山上怎麼應變,小孩怎樣繞過山頭去上學,小時候上學被老師禁止生飲水龍頭,現在部落怎樣承接清境來的污水,政府不願意編經費從對面的林班地取水,私人拉的水管多少時間要重新翻新一次(水中礦物質結晶)。接著又講到近年的幾個颱風、廬山的土石流,廬山斷層與村民的心理經驗。

他開始說起上禮拜去烏來林管處看當地怎麼補貼林地林用,某個單位用一年一公頃多少費用補助居民不要開發,烏來跟仁愛鄉居住腹地/聚落大小的差異,間接帶來居民在這裡開山闢嶺。我們講靜觀跟華岡,若施行補貼政策對已經在種高麗菜跟茶的農民有多少吸引力。

講到了說這是最後一杯茶了,又開始聊起山難,哪次掉了人找了多久,哪次掉了人找了整夜卻自己回來,那次連山鷹搜救隊都不敢下去,在卡樓羅斷崖下降200米找到人後扛了多久才出來。山難多看幾次,對生命就看的越開,對人彼此間的地位跟經濟條件差異就看的無所謂,反正穿這麼好最後也是被抬出去。

俐璇來電,小孩睡不著,要我回去換手。啊,這就是人生啊。

September 15, 2016

照網路建議買裝備、爬山的缺點

Google很厲害,能找到一堆前人的教學或經驗,但那都不是自己的經驗。
最重要的是,總有人以為Google到的資訊是全面的,殊不知關鍵字還是自己下的。
搜索的知識領域還是限縮在自以為重要的範圍內。
最後就變成:把裝備的知識練到滿等後,結果上山才發現不會面對緊急避難的狀況。

在山上,就是一個對自己生命負責的時候,一腳一步,每個決策都是。

我有幸還沒叫過直升機,
但身邊有些朋友帶回的消息、在山上跟山友聊天得知的消息,甚至新聞總是不那麼如意。
以前總覺得善泳者溺。
但爬山相對沒這麼吃技巧,加上裝備、資訊的進步,入門的門檻在我的認知是降低了。
不知20年前初學者想要入門,是否都得要從收費登山團入手。
但現在的簡單路線的確是不用。
不需要知道預判路線/地形、研讀行程記錄來判斷是否有走岔或確認腳程、
不用熟悉迷途處置與緊急避難、不需要定位技巧也不用帶無線電、
不需要知道高山醫學、也不用會架繩。
取而代之的是手機,在有收訊的地方查。我都不知道這樣是救人還是害人。

我想說的是,做為一個在山上的獨立個體,應該要為自己的生命負責。
資訊來源不應再依靠二次元的網路世界,多多到現實生活走走
既然想上山就增加個交友圈,拿著裝備請人幫忙健檢,請人評估菜單、體能。
有時會在登山口幫忙調整新手的背包時(看不過去怎麼背這麼多)
才發現他們帶了一堆不必要的東西,或是沒帶什麼東西。

既然是第一次就該問,Google是個腦內知識的補完版,不存在的關鍵字它不會告訴你。

September 04, 2016

台東達仁 - 屏東滿洲鄉的徒步行程建議


在那附近工作幾年,就我對那裏的解寫行程的建議。從達仁到東源之間沒有值得停留的村落 (剛查了一下共20km),也沒有雜貨店等補給點。那附近我最喜歡的地方就是從壽卡到東源,風景優美水源充沛。如果你有帶炊具的話則建議先過壽卡,轉往199後找個路邊紮營。我相信你一天從海邊爬上壽卡(海拔460m)一定走不上20km,此外,該路段砂石車大貨車不斷,必然讓你血壓上升,早點休息才是上策。在壽卡到東源可以好好享受稜線上雲霧繚繞的景色與植被,在東源大補給之後建議續行轉往旭海海邊過夜,自旭海到港仔(九棚沙漠)這段海灘可真讓人念念不忘,岩岸的浪花聲音配上杳無人煙的夜色相信非常好睡,最好過夜前就補給好,從旭海的海邊開始就沒有人煙了(如果受不了可以問問中科院或海巡的阿兵哥可否給妳水)。隔日,走過這裡的海灘你不會想再望向西部的海岸,但須注意的是這裡的車子開得飛快。快抵港仔時別浪費力氣進入九棚大沙漠(港仔大沙漠),除非你想看被沙灘車摧殘過的沙丘。港仔是個漁村,附近有許多人以載客飆沙維生,我猜應該可以找的到小吃店、但應該沒有雜貨店,小補給過後可以再前行,往山裡面走比較涼,找個涼一點的地方過夜。隔天,建議快到九棚之前,直接轉往高士 (要繞進去),那邊有漢化不深的原住民部落會是你急需的補給點,記得抓時間以免雜貨店關,過高士之後下一個大聚落是長樂。接下來往南聚落就更密集,但人口都不住在主要道路邊,八瑤、南仁山、長樂、響林、滿州鄉中心,屬排灣族的八瑤跟長樂聚落都不在200號縣道邊,尤其長樂國小對面的長樂,你應該會想進去否則走不到滿洲,隨著人越來越多,路過的遊客如織跟小吃店林立,有需要的話應該不會餓死在路上。唯,需要注意補給的間隔:達仁上壽卡 (12km; 無水無補給)、壽卡至東源 (8.6km; 東源(排灣族)依序有小吃店、雜貨店、國小、教會)、東源至至旭海 (10.8km; 旭海(阿美族)有小吃店、雜貨店、公共溫泉(男女分開的裸湯)、派出所)、旭海至港仔(8.1km; 應該有小吃店,畢竟是漁村且有海巡)、港仔至高士(7.2km; 高士(排灣族)有雜貨店、國小),高士至長樂 (8.2km; 雜貨店、小吃店),之後雖然聚落相聚較近,但因為道路更開闊,讓人覺得很熱,記得要先補水再上路。

地圖上的點依序是:達仁、壽卡、東源村、旭海、高士。

https://goo.gl/maps/PKowU9dL9uL2

August 30, 2016

徒步旅人 - 緣起

緣起

緣起是什麼呢?過去的我成為今日的我,今日的我將成就明日的我。誰,讓我在心裡下了一個種子?又是誰在上頭澆水?記得很清楚,關於過去稚嫩的自己,當我連第一座百岳都還沒開始時,覺得南橫實在很值得慢慢走,帶著望遠鏡與相機邊走邊晃,遂借了一頂四人帳,與俐璇騎著機車去南橫做自然觀察,想要從南橫的天池走上啞口,那時身上穿的也不過是平日在山下穿的衣物,就是說走就走。當然慘況就是借來的平地用爐子點不著,幸賴親切的大哥贊助一頓羊肉爐,夜晚要睡時聽到鄰人喊現在零下兩度。
研究所畢業後去西藏自助,在沿路上看到許多往拉薩朝聖的藏民,也在搭公車路過三江源的時候見到數名徒步的旅行者,這是我第一次在書本外看到人類使用腳進行長距離的移動,就為了達成畢生的願望。真的促使我開始萌發念頭,應該是2008年夏騎行中橫霧社支線與中橫東段那趟行程,在鳶峰附近見到一位老先生,衣衫襤褸且推著手推車從對向緩行而下。提醒我若想要前行不須一切準備妥善之後才可成行。而後,重看幾本書:「山、雲與番人」、「北航!向永夜」、「革命前夕的摩托車日記」,應該主要是前兩本更激起了一些衝動。遂開始計畫長途的行旅,告知女友俐璇,她也是名深度著迷長途戶外行走、觀察的人。「阿拉斯加之死」、「漫走,在熊的國度」、「家離水邊這麼近」都是她介紹給我看的,這個計畫頗受她的喜愛,就著麼著手開始評估可實現的方式。雖然大四開始接觸山林,但都是山協的學長姐帶領,自行規劃長時間的路線、補給還是真的頭一遭,內心著實興奮且不踏實,念頭動了卻沒有實踐,這種事情誰能耐得住。

徒步旅人 - 準備期


徒步旅人 - 準備期
在評估現有的裝備材料、大致路線、自身能力,分配兩人在準備期間的工作等等。由我來考慮路線、補給點、補齊不足的裝備,俐璇則是著手詢問以月為單位的請假並練習手藝。

這段時間,我研究幾個炊事方式的優缺點,希望可以往省燃料的方向尋找,除了省成本之外,最重要的是延長補給的時間。在補給上,由於路上有許多地點是前後不著人煙,也不能確定是否能在預計時程到達村落覓食,我決定自備炊具,且考慮燃料取得的方便性,選擇去漬油作為燃料源(加油站即可獲得燃料)。這些年已經出很多以熱效率著名的系統爐具。於是選擇primus 3288搭配eta黑鋁鍋作為我這陣子主要的炊事系統。

退伍後,我還有六天的時間可以準備,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研究地圖。在路線上,我規劃盡量靠著山邊的公路行走,也曾想過數條越嶺道接公路這樣串著走,考慮自身能力及補給問題,還是先從初階開始,也就是沿著公路在周遭輻射式的移動。在筆記本上稍事規劃北橫、蘇花、花東、南橫轉入新中橫北上,最後從何處返程?還未知呢。沿著過去爬山的習慣,我開始印地圖,這年頭智慧型手機還沒出現,紙本地圖仍是最好的選擇,即便是現在建議看紙本地圖,紙本地圖才方便與居民有更多互動。比較數家紙本地圖,最後挑出上河文化<<道的達人>>,我把路線上可能需要的頁面全印下來,縮印再縮印,依照以前巧拼的技巧排列地圖,將各區塊的地圖盡量縮減實體體積,再拿去雙面影印。直至出發前兩天,我都還跪在地上排地圖,想要把幾乎隨時都要拿出來的地圖盡量的縮減體積。最後大致抵定,同樣依照以前的習慣,拿黃色蠟筆畫上可能路線,用綠色蠟筆標註加油站、城鎮名稱。但我畫到玉里就沒力了,就看著辦吧!!

預定路線大致如下:從北橫西段下巴陵開始向東,經蘇花轉往花蓮,走山線或海線到台東關山,走南橫向西,抵台南後向北。至於如何向北?轉折的路線有點多,挑選海拔盡量高一點的路線來走,我還在想是否有機會能串接幾個越嶺道走入更少人的環境。最後成行的路線是從台南走台三至曾文水庫後續行茶山、山美、達娜伊谷,攀上台十八後接新中橫往塔塔加,直下東浦入水里,接著轉往中橫霧社支線入武界、親愛上到梅峰、翠峰,後轉瑞岩、紅香、力行產業道路出梨山,北行台七甲宜蘭支線,北歸。在規劃時期的路線當然草率很多,我只是在筆記本上畫可能會這樣走那樣走,誰知我路途上會被好心人帶到某個預期外的地點呢?

路線之外,大概剩下衣服需要拿捏。預期此段路將會從初秋走到深秋,從平地走向高山。聯絡在玉里工作的高中同學,先行將部分冬季衣物寄至他的宿舍,準備走上南橫啞口並繼續沿著中海拔的山路北上。一個人身上穿一帶一短袖排汗衣、一件兩節褲直接上身、一件運動短褲換洗時穿、涼鞋。是的,我打算穿涼鞋來走這趟行程,尤其是不想穿著濕掉的鞋子走路,那到最後的味道實在不怎麼舒服。

退伍後的準備期,大部分時間都在東奔西走:跑去圖書館翻閱適合的地圖、縮印地圖、排地圖、畫地圖,來來回回兩三次才定稿。至俐璇來家裡共同打包的時候,我還在貼膠帶將地圖封膜。房間呈現一團亂,地上一個區塊一個區塊的雜物,準備包進大背包的,準備寄去玉里的,幾乎完全忽略我到底背了多重。喔!相機包還能夠裝的進去嗎?